透過深度的沈浸式體驗,你彷彿展開了時空旅行,變得可以同理與共情當時的人與事。

印象派畫作的主要色彩是什麼?我們的想像是,畫家強調要走到戶外,當然是用比較明亮的色彩。但是用資料庫分析之後,發現其實他們的畫作比較接近之前古典的、沙龍式的用色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qaEbTEU7rs
#周詳 #新書快報  #何謂數位歷史學 #貓頭鷹出版

歡迎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看法或者你閱讀這本書的心得

新書快報 youtube 播放清單
https://tinyurl.com/y6zxw2gr
新書快報 臉書粉專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oushauhua/
新書快報 部落格
https://dailyreadingexpress.blogspot.com
https://vocus.cc/tags/新書快報

#WhatisDigitalHistory #HannuSalmi #數位時代的史學研究入門指引  #范純武 #湯瑞弘 #張瑞芳

本集訪綱:
●這本書是一位芬蘭歷史學者寫的,裡面提到「認識論、本體論、方法論。」很難,但也有些有趣的議題,例如透過數位歷史學,實現「在時間中旅行」的概念。有哪些有趣的議題?
●GOOGLE的電子書古騰堡計畫,現在還在嗎?有甚麼爭議?這本書還提到哪些把史料數位化的努力?
●作者常常說「認識論、本體論、方法論。」到現在我還是不懂甚麼意思,但是他提到分析史料、有一種類似讀書的「精讀法」,衍伸出「遠讀」的概念,讓我頓時有種愛麗絲夢遊仙境忽大忽小的震撼感,甚麼是「遠讀」?有例子嗎?
●很多歷史老資料都是文字,因為數位化,文字也可以被機器閱讀,變成大數據、用視覺方式呈現。作者慢慢推展,提到了機器也可以讀地圖、聲音、影像。有甚麼例子?
●傳統史學限於人力、研究者的框架,有時會有謬誤偏差,數位時代的歷史學,這些、報紙、雜誌、各種史料,透過光學掃描、辨識、轉換成數位資訊,好像更精確,會有甚麼謬誤偏差?
●數位時代資料太容易複製傳播,對所謂的數位歷史學有甚麼影響?
●因為這本書,我發現了好東西,像是加拿大日裔藝術家的虛擬實境作品「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」,看著他把祖父當年移民被排擠的情景還原,非常生動。還有哪些好東西?
●我還是很想知道字裡行間充滿「認識論、本體論、方法論。」的學術書籍,有哪種讀者會想看這種書的中文翻譯版?或者,我們該怎麼看這種書?
●這本書竟然有台版獨家閱讀延伸!可惜還是覺得很深奧,湯瑞弘寫了些甚麼?  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兩個大男人吃年夜飯,低頭吃飯,抬頭看電視,毫無對話,直到…

25個學校的合唱團合作錄製這三百首童軍歌曲,錄音成果聽起來差異不大,水準一致。

其實日本人滿害怕孟子的,據說以前船上只要有孟子這本書,一定會在半途翻船。